农氏动态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工作会议在南宁隆重召开

作者:农姓族务委员会  日期:2021-09-30 点击:1911



时间: 2021年8月1日

地点: 南宁市新华大酒店二楼会议室

会议议程:

一、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工作会议(14: 30-17: 30)

主持人:农家盛执行主任

1.农之初主任作动员报告
2.编纂委员会总顾问农振溪宗亲讲话

3.农姓通谱编纂工作小组相关负责人发言

(1)编纂组组长农盛裕宗亲发言

(2)面上调查组组长农世群宗亲发言

(3)点上调查组组长农恒任宗亲发言

4.名誉主任农智杰宗亲讲话

5.农进标主任讲话(照集体相、晚餐)

二、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工作专题会议(19:30-21:00)

主持人:农德润常务副主任、顾委会主任、编纂委执行主任。



会议上公布了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各委员组成名单如下: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总顾问: 振 溪

顾  问: 冠品  伟雄  国瑞  农彬  础堃

特邀顾问: 郑维宽(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韦韩韫(广西方志办信息部长)

名誉主任: 智杰

主任: 之初  进标

执行主任: 世群  德润

副主任: 家盛  嘉宾 作立  农机  恒任

主编: 进标  德润  盛裕

执行主编: 恒任  延华 贵新

常务副主编: 世群  作立  农机

副主编: 农彬  进贤 文访 光起 世毓 乐业 贵印 东宝

编委:

伟金 善立 进良 日旺 乙文 炎安 元桂 日生 业范 长平 远进 玉森 永多 永焜 业龙 业添 业军 业金 兴隆 世活 志松 进琼 成照 其云 国芝 明瑞 桂青 宾兰 周业 定帮 炳青 建造 梓坤 源钦 培东 耀活 耀进 农江 农烈 农标 农飞 思光 永寿 天广 世运 克全 学清 锡伟 宜伟 国健 宗海 顺汉 深杰 海岳 锡兴 农林(钦北) 有旺 庆海 创刚 道勤 其扬 喜进 仕孔 长军 长勇 伯承 永庚 基典 基志 中华 英田 松东(代冲)


机构设置

1、资金筹集组: 组长:智杰       副组长:之初  嘉宾  炳青

2、调查研究组: 组长:作立      副组长:恒任  文访  进贤

成员: (由组长物色组成)

(1) 广西面上调查组由世群负责

(2)  广西点上调查组由恒任负责(家盛协助)

3、收族登记组: 组长:恒任     副组长:农机  光起  世毓

  成员: (由地、市、县、镇、村一条龙人员组成,落实登记上册、汇集到办公室)

4、编篡编辑组: 组长:盛裕 副组长:延华 贵新 乐业 兴隆 农林(钦北) 

  成员:文访  光起   础堃  世毓   喜进  永焜  贵印  乙文  元桂  日生  日旺  玉森  永多  业范   业添  业金  业军  志松  进贤  进琼  成照  其云  其扬  明瑞  桂青  周业  定帮  建造  梓坤  善立  耀活  耀进  农江  农烈  世运  克全  学清   国健  宗海  顺汉  深杰 海岳   锡兴  创刚  伯承  英田  有田

5、办公室: 主任:进贤         副主任:顺汉  业添  喜进

6、地、县分支构:各地(市)、县应成立相应的编纂通谱机构,由族委会副主任或当地的族委会主任担任当地编纂通谱机构的负责人,实行统-领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做到村村有资料员,负责族人收族上谱的登记和核查工作,使编谱工作有序进行。(注: 具体名单由各地拟定后报办公室备存)
 

    注: [谱名解释],中华涵盖全国各地,包括古代雁门郡,“雁门”是农姓的代名词,含意很好,是农姓的主要发祥地,但农姓是一个多源流的姓氏,中华有多支非源于雁门郡的农姓,故谱名还是冠“中华”更显其包容性,更为合适。“通” 者,平畅也。又總也。又普遍也。(中华农姓通谱》是一部涵盖全国范围的族谱。
  名称理数: 中华农姓通谱[73]

寓意分析: 安乐自来,自然吉样,力行不懈,终必成功(吉)



族谱的分类

家谱: 记录普通家族。


族谱: 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

宗谱: 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谱: 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通谱: 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

总谱: 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合谱: 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谱: 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大成谱: 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宗世谱: 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 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支谱: 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谱: 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关于征集《中华农姓通谱》文稿的通

   

   族谱是记载人类文明,族系发展,家族沿袭,宗亲血脉传承的书,对提升和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族凝聚力、向心力,有着巨大的作用。当前,神州昌盛,政通人和,编谱之风盛行。

   观我农氏,炎帝神农氏之裔,雁门望郡之后,历史悠久,但至今尚无一部较为完整、准确载录家族历史的族谱,因而编纂《中华农姓通谱》已成为广大族人的迫切要求,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担当。经过多时筹划,目前已组建了《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拟制了修谱提纲,筹集了一定数量启动资金。为了更全面、更准确了解家族历史和现状,特向海内外广大族亲征集谱稿:

(一)审议《通谱》提纲,提供删节,增补意见,并按提纲要求,提供相关资料:

(二)族人珍藏的族谱、契约、诰敕、仕宦政绩、奏议、碑铭、著述等文书:

(三)家族迁徒落籍历史以及繁衍生息状况;

(四)家族所在地名、土特产、人文景观;

(五)推荐修谱人才;

(六)你所在地农氏家族情况,包括家族来源,世系宗支、人口、民族等

(七)你所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

  编谱大业,利国利民,是每位农氏后裔义不容辞的责任,望各位宗亲,同心协力,献计献策,积极参与,踊跃投稿,共同完成这项光荣、艰巨的工程,为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而尽力。

  特此通告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

2021年8月1日


来信来稿请寄: 广西南宁市民族大道48号,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办公室农进贤  

电话: 0771 3835484   

手机: 19163908147 (微信同号)

邮箱: 691322524@qq.com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总顾问农振溪讲话                        


各位宗亲,大家好!

  我受族委会的委托,讲一讲编谱的事。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我推掉了两个相关的活动。对我来说,除了身体健康,再没有其他比家族修谱更重要的工作了。

  参加今天会议有来自云南的族亲,我特别高兴,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云南族亲表示欢迎!

  去年111日,第三届族人代表大会,通过的族委会章程,规定了编纂族谱的任务。族人代表大会是处理家族事务的最高决策组织,代表大会闭幕之后,管理家族事务的职责归大会选出的常设组织机构—常务委员会。十个月来,常委会除了做大量的有关家族事务之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到修谱工作中。总的来说情况是好的。对修谱的认识是统一的,修什么样的族谱,观点是一致的,并且做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工作。在两位主任的带动下,筹集了一定数量的起动资金,组建了修谱工作班子,编制了编谱提纲,聘请了特邀顾问,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修谱宣传等等。

  但目前修谱工作仍局限于少数人行动,没有形成合力,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迅速改变这种状况,真抓实干,有组织,有计划全面推进修谱工作,力争二至三年之内,圆满完成《中华农姓通谱》的编撰任务。下面谈谈一些个人想法:

     一、为什么现在提出修谱?我国是具有悠久姓氏使用历史,注重血脉传承的国家,所以,族谱的出现也很早。据考古发现,在商代殷圩的甲骨文中已有简单的家谱记载。记录黄帝以来春秋帝王公卿诸侯大夫谱系的《世本》,被学界公认为我国家谱开山之作。出现在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开我国家谱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可见我国族谱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及至两汉,谱牒有了更大发展,朝廷设有图谱局,配以掌管谱牒的官吏,谱牒著述应世而生。应劭的《氏族篇》,杨雄的《家牒》等,都享誉后世。从商周到汉代,谱牒的主要作用是祭祀祖先,证明血统,辨别世系,区分嫡、庶、亲疏,同时又是权力和财产分配继承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是谱牒的鼎盛期,社会进入了士族门阀时代,朝廷举人选官,社会婚丧嫁娶,都以谱牒为依据,族谱由记载家族历史变成了政治工具。隋唐两代,随着科举制度兴起,取仕通过考试,凭才能,族谱在选官方面的作用基本消失,社会对族谱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加之隋末的农民起义,唐代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谱牒藏书被付之一炬,损失殆尽。名家欧阳修说:“自唐末之乱,士族亡其家谱,今虽显族名家,多失其世次,谱学由是废绝”。宋是转折点,选官不看家世,婚姻不讲究门第,因而谱牒不上于官,大家名族私下修谱,创立了重在图表,五世一谱,格满另起的欧、苏谱系。族谱内容也由过去的政治功能,发展为尊祖、敬宗、守族的伦理道德教化,一直影响至今。在明代,家谱被认为寄托有祖宗灵魂,因而严格禁止外传,子孙世袭珍藏,奉为传家之宝。族谱的体例则突破宋代五世一谱的小宗谱局限,主张编修“汇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大宗谱。为后来“寻根问祖,探本求源”奠定了思想基础。谱牒内容则受当时强化中央集权制和朱学“三纲五常”的影响,宣扬和践行“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以及颂扬“存天理,去人欲”、“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成为修谱的宗旨。回顾我国谱牒史,最具讽刺意义要算清代。一方面受乾隆皇帝“民间无用之族谱,毋庸采取”的影响,谱学被排斥在《四库全书》之外,一方面民间把修谱当作家族之大事,形成了“人自为书,家自为说”的修谱局面。至今,小至一家一户,大至一宗一族的谱例多有发现。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有:“家有谱,州县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的论述,把族谱、方志、正史三者并列,充分说明其对族谱价值的看重。而清乾隆协办大学士庄有恭则将族谱的内容归纳为:“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宗族也,又有其大焉者,报国恩也”。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编修族谱,根植于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皇帝的“金口玉言” 也是阻挡不了的。

     就我们农氏家族而言,为何现在提修谱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需要。

  族谱是家族的档案,修谱是家族的需要。我们农氏家族是具有悠久、光荣历史的家族,是历史上实行县、郡制雁门郡的第一族,如今则分布在中华版图各方,乃至世界各地,但至今尚无一部比较完整、准确记载家族历史的族谱。有道是族大必蕃,无谱则散,族散易淆。这种不正常状况,已存在了好久,不能再延续了,该结束了。

       广大族人认可自已的家族,热爱自已的家族,但他们不完全了解自已的家族,有的甚至雁门堂、雁门郡都弄不清楚。他们渴望了解家族的真实情况,我们有责任满足他们的要求,通过族谱传递是最好的方式。      

   另外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家族无端地受到一些人这样那样的非议,把矛头指向我们共同祖先炎帝神农氏,这是不能原谅的,我们已忍让多时,现在是时候以通过族谱的形式,郑重地作出回应了。    

  二是机遇。  

  编一部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家族的总谱,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需要创造条件,选择适当时机,现在可以说,水到渠成,时机成熟了。

    首先从大局而言,国家形势大好,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交通便捷。我们这次修谱,有大量的外调任务,交通条件对完成任务举足轻重。我国有盛世修谱优良传统。如今我们身居盛世,不负盛世,努力把族谱修好。

  就我们自身来说,十几年来都在为修成一部比较理想族谱作准备。修了三本族谱,虽留有遗憾,但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培养了人才,他们成为这次修谱的骨干;落成了农氏大宗祠” 、“神农殿”,规定了统一祭祖节,事实胜于雄辩,更胜于狡辩。重建大宗祠等工程的完成,体现了我们的自信和能量,同时也可以腾出手来,投入编谱工作;我们还开办了“中华农姓网站”,取得了线上话语权,利用自已网站,广泛宣传修谱工作,征集谱稿资料,发出正能量声音,维护家族的权益与尊严,为修谱呜锣开道,大造声势。

  家族生态环境大改善,这是此次修谱又一利好条件。多年来,我们家族的一些地方,由某些抛浪头的人挑起,炒作历史事件,无据推论,编造“农由侬改姓而来”者有之,“桂、滇农氏祖先”是“土著”不是外来者有之,农、侬一家,农、侬一姓者有之,攀附求荣者有之,冒认祖宗,污宗辱族者有之。所有这些都是人为编造的不实之词,一经揭穿就露馅,无言以对。

  举两个例子来说吧:

  例一:有人极力鼓吹“农姓由侬姓改姓而来”。某人说,“侬智高反宋失败,宋军大量杀戮侬姓人,为避杀头之祸,被迫改侬为农,”。我们说,农姓诞生于周代,侬姓诞生于唐代,农姓早于侬姓一千多年,事实是先有农姓,后有侬姓。农姓由侬姓改姓而来,不是颠倒历史、颠倒逻辑了吗?我们说:宋几万大军追讨侬智高,直至云南特磨道,兵如水火,是否杀戮侬姓人,我们不知道。但他们所说的“大肆杀戮”,致使侬姓被迫改为农姓则缺乏证据,甚至自作反证,自我否认。

  由某人编写的《云南侬农氏族谱》序写道:“从唐、宋到清末,侬姓一直是壮族首领,是滇东南一带地方政权执掌者”。显然,这一部分有权势的侬姓人,未改姓,也未被杀戮;

  某人又自已撰文称:“火洞、温闷洞的侬宗旦,侬日新父子,下雷洞侬盛德,古勿洞侬智会,侬进安父子,原是侬智高下属,嘉佑、治平、熙宁年间(10571077),归附朝廷,他们没有改姓;特磨道的侬夏诚、侬夏卿、侬平、侬亮是嘉佑七年(1062年)归附朝廷,也没有改姓”。所列举的这些人,都是参与侬智高反宋的重要骨干。其中侬夏卿是侬智高继父,与侬智高同为侬军最高统领,侬智会是侬军靖西安德方面的领军人物之一,不仅不被杀戮,还被朝廷封为千牛卫将军,供应库副使,归州知州;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简明宋史》载:“宋廷在镇压侬智高后,正确处理了善后问题,将曾为侬智高胁从的7200多人,慰遣归业,减免税赋。没有参加侬智高割据活动的各部首领,‘悉加恩赏’”。除了这几部分侬氏人,还有什么侬姓人被杀戮?又有什么侬姓人改为农姓?另外南宋范成大(曾任桂府知府),在《桂海虞衡志》一书中载:“今黄姓尚多,侬姓绝少,盖智高乱后,侬姓善良,许从国姓”。得到皇帝赐姓是无比荣耀的事,尽管侬姓人不能浴沐皇恩,飞黄腾达,起码不被杀戮,保住生命,何苦冒着欺君之罪改为农姓?须知欺君之罪,是要灭九族的,从哲理上分析也不符合逻辑。我们认为,侬改农,农改侬的情况是有的,但是少量的,时间大概也不会是宋朝大军压境之时,而是其后。

     例二:有人鼓吹“农、侬一家”,不同意他的说法就是“反祖”、“反智高”。我们历来坚持农、侬一家亲,但农、侬是不同的两个家族,各认其祖,各归其族,不能合二而一。为此,向其人问道:

  (1)姓氏从产生的源头起,就是排他的,即不能混淆的,中华所有姓氏概莫能外,农、侬两个姓氏何以混淆为“一姓”?“一家”?

  (2)农氏诞生于周代,侬氏诞生于唐代,农氏早于侬氏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只有农姓,没有侬姓,那来“农、侬一家”?

  (3)“西原蛮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黄氏、周氏、侬氏相唇齿…”。同居一隅相为唇齿的黄、韦、周、侬尚且不是一家,发祥于山西雁门,祖籍是外来的农姓却与侬氏成为“一家”,是何道理?

   所谓农、侬一家,指的是什么家?

   是最基本的血缘单位,同居共财小家庭的“家”?这样的“家”,农家以农为姓,侬家以侬为姓,不会是“农、侬一家”;

   是通常所说的家族的“家”?家族是有祖先的,“农、侬这一家”的祖先是谁?家族是有姓的,中华姓氏有农姓,有侬姓,没有“农侬”或“侬农”这个姓。没有姓何以成为“一家”?

   家族是有族群的,“农侬一家”有族群吗?没有族群怎能成为家族?

   对我们的提问,无言以对,就破口大骂。骂人是无能的表现,只有理竭词穷者才骂人。

   从家族团结大局出发,不应因一些不同意见动辄闹分裂,对曾经发生的事要学会忘记,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张开双臂,拥抱未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那怕有着不同观点,只要他不污宗辱族,不打击诽谤为家族无私奉献的宗亲,都可以团结,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农氏宗族大家庭。


二、修怎样的族谱       

  族谱名目繁多,简单的分为总谱和分谱两类。我们这次集中力量编撰农氏家族总谱。总谱和分谱密切相关,但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谱籍不同,总谱一般用家族原籍,或不用谱籍,分谱一般用家族现籍;祖先不同,总谱用家族远祖,分谱用本世系的祖先;撰写内容不同,总谱主要写家族的根干,即寻根问祖,探本求源,以及家族的总体部分。分谱主要撰写家族的枝叶,即世系宗支,敬宗守族部分。诚然,家族的根干和枝叶是紧密相联,不能截然分开的。分谱必须采纳总谱家族的共同部分,以体现是宗族大家庭的分支,总谱也不会完全弃用分谱的相关内容。只有根干,没有枝叶,或只有枝叶,没有根干,都不是完整的族谱。

      编撰家族总谱—《中华农姓通谱》,已拟制了一份参考提纲,为具体操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体现不出总体规划,编撰原则和力量组织,所以必须加以明确。

     总体构想“尊重科学,立足桂、滇,面向全国,由面及点,点面结合,汇集成谱”。这一构思是根据家族的实际情况和总谱的性质以及目前修谱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下面作三点说明:

      科学,这里指的是有关姓氏、家族、谱牒学科的知识。《中华农姓通谱》的编撰必须遵循相关学科知识,结合家族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编撰,有根据就写,无根据不写。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广西写三本族谱,基调与素材有矛盾,既确定炎帝神农氏为共同祖先,雁门是家族发祥地,又有本支系农氏祖先,但又称侬智高为“我祖”,既明确并修坟立碑家族的“开基祖”,又把一个来历不明的侬猷为本世系最高祖先,移花接木,将农氏家族几代人变为侬氏后代,还出现了“农、侬、农”姓氏循环的错误,云南则出版一部不符合谱牒定义,不符合我国传统谱牒体例、违反委托方初衷的侬、农合谱,对此,委托方特以“前言”形式作了说明。对广西族谱存在的问题,有侬姓学者提出尖锐批评,说这种族谱没有价值。忠言不逆耳,我们吸取教训,并在这次修谱中,加以改进。

      之所以立足桂、滇,因为这是农氏家族的集居地。全国不包括港、澳、台,有三十一个省区市,难以逐一调查了解,把广西、云南作为重点,结合其他方面的相关情况综合起来,对全国农氏家族就有个大致的轮廓了,同时桂滇山水相连,族人的来源有相同之处。就我本家族来说,父辈国经、国权于清光绪33224日(公元1875年)率全家移居富州紫逍村。请在座的云南族亲代访。如寻到下落,寻找机会相见。至于因经商、逃难等原因于明、清、民国时代由粤入桂,入滇者有相当的数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实地考察一下,对农、侬两个家族的历史和现状,云南同为农、侬集居地,有更清楚的了解是有好处的。

      面向全国与由面及点,不是意义上的重复,而是不同的概念。面向全国是修谱的初衷,而由面及点是族谱资料的收集。我看了一些谱例,他们有编修家族总谱的初衷,但由于面上的资料汇集不全,只好放弃原计划。我们这次修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借鉴他人的教训,已作了最困难的准备和多种预案,相信不会无果而终。


 三、怎样修谱

      (一)明确修谱指导思想。思想导向决定族谱的取向和功用。这次修谱以三位族人的话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先辈族人祈阜公用14年修成《农氏家谱引》第七页中写道:“是谱不可与远族乱抄,若与之乱抄,彼必以己祖名杂入我谱,则真假难辨”。

     2019年5月1日,在玉林市城区宗亲联谊会上,联谊会秘书长发言说:一个家族一面旗帜,农氏家族举农字旗,侬氏家族举侬字旗,旗帜鲜明,不能混淆。德润族亲针对农氏有壮农汉农,土农客农之分的论调著文指出:姓氏是家族的标志符号,坚持“一面旗帜,三个不分”,即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来源的原则。

     三位族人的话,符合族谱定义,符合姓氏学基本原理。根据他们的话,这次修谱必须坚持:

     第一:排除一切干扰,不为流俗所移,不受蜚语所惑,农姓人修农姓族谱,写农姓家族的事,与农氏家族无关的人与事,一概不写;

     第二:尊祖敬宗贯穿族谱始终。攀附求荣不实,有祖故弃不仁,非其裔强援不智,冒认他族不忠。农姓人,永远高举农姓旗帜;  

     第三:桂、滇农氏家族,是宗族大家庭的一员。这次修谱不仅坚持共同祖先,相同姓氏,以及血统关系的基本理论,而且载入“参考提纲”的全部内容,构建一个完整的农氏家族。让“一面旗帜,三个不分”落到实处,让族人分辩是非,有据可循,使别有用心的人无孔可钻;

     第四:努力把族谱写成“传输带”,承前启后,直至永远,把族谱修成“桥粱”,为四面八方族人音言相通,互相交往创造条件;把族谱修成“黏合剂”。敦本睦族,让亲者不疏,疏者可亲,形成家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二)整合修谱力量,明确责任,三管齐下,有序推进,根据修谱工作需要,将力量分为三个组,即:

  面上资料调查组,负责全国和重点省区农氏家族人口分布,民族结构等情况和家族的古今名人的收集。其中全国和重点省区农氏家族人口情况力争今年年底完成;

     点上资料调查组,主要收集区内外的家族典型材料。对调查对象以及调查内容预先作好计划,尽可能先取得联系再派人前往。要求明年四月底前完成桂、滇两省区调查,五月份以后转向全国相关地区调查,年底完成所有调查任务;

      谱稿编撰组:这一组承担全谱谱稿的编撰工作。目前即可开始编写祖根、族源、姓源、望郡、堂号、祠堂、祭祀、族训、家族多元一体等篇章,力争明年二月底前拿出初稿。然后共同参与整理面上和各点收集来的资料。

      三个小组组长有职有责有权。根据总的要求自行安排小组工作,可根据需要调剂补充小组成员,可召集小组成员商量工作。   这次修谱广开才路,公开透明,全国各地可推荐、自荐修谱人才,也可以写自已想写的资料寄到修谱办公室。

     修谱任务极其繁重,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还靠外援,尤其是人口普查,户籍以及史志办等部门,是资料来源和对外联络的重要窗口,要主动联系,搞好关系。

     各位族亲,修祖坟、建祠堂、修族谱是人生的三件大事,所有这些我们都做了,但我们这次修的不是个人的家谱,也不是家族分支的宗谱,而是几千年世代相传的家族总谱。艰巨的任务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肩上了。为了家族,为了列祖列宗,为了子孙后代,让我们携手并肩,遇山一起爬,遇河一起跨,为修好《中华农姓通谱》而共同奋斗!

    今天就讲到这里,有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农振溪

202181


 





附件一:

《中华农姓通谱》(暂名)编纂提纲

       农氏家族源远流长,史迹浩如烟海,为使调查资料,撰写谱稿时少走弯路,拟制此提纲供参考。


一、序言: 内容主要涵盖家族概况,修谱动因,编修原则,目的等。


二、祖根: 炎帝神农氏为农氏家族共同祖先,是家族的“根”。进一步搜寻:“农,神农氏之后”的依据,兼顾介绍炎帝简要生平事绩(以正史为准),正面回应某些质疑。


三、族源: 探索家族诞生年代,并与发祥地雁门郡对接,阐述家族之所以几千年连绵不断的原因,用理据回应“断代为族”的谬论,并将家族历史放到社会发展演变的历史大观中印证。

四、堂号:“雁门堂”是农氏家族主要堂号。堂号与郡望齐名,望堂号便知家族的地域来源和血缘所出,因而起到防止异姓相乱和追溯家族迁徙源头的作用。采集家族堂号历史资料,和现实普及状况,是修谱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五、堂联: 堂联是百家姓文化体现。每个家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堂联,以缅怀祖先,启迪后人。农氏家族堂联古今皆有,通过修谱,加以汇集。

六、桐堂: 祠堂是安放先祖灵位的地方,是聚集宗亲祭祀先祖的场所。一个完整的家族必有祠堂,一部完整的族谱必有祠堂记载。耸立于广西横州市西津村的农氏大宗祠,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文革中遭到破坏,本世纪初族人捐资重修扩建,并已竣工落成。“农氏大宗祠”,顾名思义是中华农氏所共有。应将其历史沧桑,地理环境,修建经过较入族谱,提示族人择吉进祖。

七、祭祀: 祭杞先祖是国人天性。联宗祭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农氏家族在重建大宗祠的同时建成了“神农殿”,树立了“神农塑像”,族委会并通过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廿六日炎帝诞辰为祭祖节。届时举族同祀,将联宗祭祖制度化,固定化。2019 年农历四月廿六日举行第一届祭祖节(2020年因疫情暂停),数以干计族人踊跃参加,殿前香烟缭绕,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龙狮起舞。祭祖节既庄重肃穆,又是欢乐的海洋,成为族人彼此相会相识良机。

八、墓图: 墓图与祠堂均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又是不同家族之间亲疏关系的一种标志。在广大农村同一姓氏,多为集族而居,死后归葬同一墓地,以示亲疏有别。这次修谱,深入农村调查,应尽力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墓群或具有标志性的墓茔,制图著文。用事实告诉热衷于混淆家族者们,不同家族不仅生前人不同祖,姓不同名,族不同源,各居其隅,死后还归葬于不同墓地,而此习俗,非始于今日,源自夏代,沿袭至今。

九、多元: 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农氏家族,并非纯之又纯的血统关系,而是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来源组成,是多源一体的家族。尽最大可能核查农氏家族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来源,并阐明多元与一体的关系。

十、分布: 农氏家族分布在中华版图各方。查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有多少地方有农氏族人?全国有多少农氏人口? 采取线上(电话)线下相结合办法进行核查。线上全国普遍联系,线下选择重点地区派人外调。

十一、族训: 族训是规范农人言行的准则,既吸纳传统的忠孝节义,尊师重道之类有益部份,更应与时俱进,编撰只有针对性、有时代感的农氏族训。

十二、名人: 家族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农氏家族都涌现出彪炳史册的先进人物,为家族增辉。应将他们载入族谱,成为族人的楷模。

十三、收族: 家谱的编修在于尊宗收族。编纂族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收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族人的共同参与。收族要坚持“一面旗帜,三个不分”,凡愿意收族入谱的宗亲,尽可能收进来。各地以市、县或支系、宗支为单位,详细分别查录宗系,进行收族:已修有族谱的,如桂东南各县和德保县农氏家族,要组织力量,补漏增编,重新进行收族。务必做到县县有组织机构,村村有资料员。

十四、编辑: 本通谱分别设置总谱一卷,分谱若干卷。分谱视具体情况而定,大县或大支系可单独设分卷,人口较少的小县或支系可以若干县合为卷。

十五、募捐: 编纂《中华农姓通谱》是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需大量的资金支撑,而族谱编纂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民间组织机构,本身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为了完成编纂(中华农姓通谱》这项系统工程,资金只有向广大农氏宗亲募捐、人力和物力靠广大宗亲无偿奉献。编委会将在谱中设“募捐芳名”表,凡捐款超过200元以上的(含200元),载入“募捐芳名”表铭记,流芳百世。


十六、芳名: 全体编委会成员(含各村屯的资料收集人员),第三届农氏家族事务委员会成员载入通谱,名垂后世。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

2021年4月18日

 

 



 

附件二:

解读《中华农姓通谱》编纂提纲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提纲,已经在常委委员和有关人员会议上讨论过几次,并在《中华农姓网》上登载发表。对于这个编纂提纲相信很多宗亲也看过,在族人中对为什么编谱,如何编谱,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族人中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因此很有必要和大家共同探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共同把《中华农姓通谱》编好。
   本编谱提纲共16条,概括起来共有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序言。

     这是编谱的灵魂篇,是编谱的指导思想,简要说明农氏家族概况,编谱的动因,编谱的目的和编谱的原则。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国史以记兴替,方志以载变迁,家谱以叙繁衍。家谱作为记述血缘集团世系和重要人物的载体,是国史、方志的重要补充,三者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编修通谱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正本清源,缅怀祖先,敬宗睦族,慎终追远,更好地弘扬本族历史文化优良传统,为民族振兴、国家昌盛做贡献。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1984年、2001年曾两次发文要求各地和部门对此项工作予以重视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
     编谱要坚持“一面旗帜,三个不分”原则,也就是只要是农姓,不分区域,不分民族,不分世系(来源),都有义务,有权利,有责任编纂好农姓通谱。
     编谱要坚持考证求实原则。要坚持事实求是,尊重历史,要辩证地科学地收集民间资料,尽最大努力,厘清历史遗留问题,尽可能把中华农姓通谱编成一部好通谱。

 
二是祖根、族源。

    明祖根,就是确立炎帝神农氏为农氏家族共同祖先,是家族的“根”。炎帝神农氏之所以是农氏家族共同祖先,最根本的原因是炎帝是农氏的得姓始祖,农姓来源与炎帝有直接关系。《国语·鲁语上》云:“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 能植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礼记·祭法》则称:“厉山氏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植百谷。”
    农姓渊源,即农氏的来源、本源。其主要内涵包括祖先、姓源和族源。族源,就是家族的发祥地,是氏族祖先的地域所出,也称氏族的发祥地。农姓祖籍源自山西雁门郡望。《百家姓谱·姓氏图考》载:“周郡之制始,因怀炎帝神农氏之德,雁门郡仪限农姓一族,以后赵改周制,郡大于县(因周制县大于郡),故大姓之下辖氏较周时为多。秦时郡制,雁门一郡,共有七氏,农氏其中,其余六氏依地理形势围绕周边,如众星之拱月状”。七氏者,童、幸、薄、农、鱼、衡、文也。《中国姓氏辞典》载:“农”出自雁门郡,相当于今山西省代县一带,有雁门关,为长城重镇之一。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这是广大族人关心的共同题。“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次编谱就是要:明辨世系,尊宗敬祖。传承历史,问祖凭证。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寻根依据。
    无谱则乱,谱错则淆。事实正是如此,由于有的对家族历史不了解,有的不顾历史的真实,妄加攀附显荣,抑或别的什么原因,农氏新、老族谱都存在农、侬源流混淆的现象,导致些族人模糊了农、侬是两个不同家族的界限,也给极个别居心不良的人,扰祖乱族留下把柄,将严重失实的农氏老族谱说成是“正确的历史”,大肆宣扬,乃至引伸到黑族、换祖、易宗的地步。因此,无论是为了澄本清源,维系家族世代传承,还是为了维护家族的尊严,都迫切需要编修部 如实反映家族历史的族谱。

三是族谱文化。

    族谱文化包括:堂号、堂联、祠堂。

    堂号是姓氏的特殊标志,是氏族血缘主要延伸。
农氏堂号为“雁门堂”。 也有用“稼穑堂”、“务本堂”。一个氏族使用多种堂号,其他姓氏,尤其是大姓之间,是常有的现象。
    “雁门堂”是农氏家族主要堂号。堂号与郡望齐名,望堂号便知家族的地域来源和血缘所出,因而起到防止异姓相乱和追湖家族迁徒源头的作用。表达了堂号与郡望的直接关系。是农氏家族使用最广泛的堂号,可说是农姓的别名。采集家族堂号历史资料,和现实普及状况,是修谱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堂联,又称楹联,祠联。是百家姓文化重要内容之一。具有标志氏族姓氏,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作用。有“望堂联便知姓氏”之说。农氏家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流传许许多多脍灸人口的堂联。这次编谱要广泛收集流传民间的优秀堂联,充实农氏通谱文化内涵。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 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 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农氏宗祠位于广西横县西津村,经历了270多年的沧桑。宗祠始于清朝乾隆十四年(己已年),即1749年,1945年由两广八县农氏宗亲集资扩建,1947年竣工择吉进祖。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破坏。重建农氏大宗祠是历史付与广大宗亲的光荣责任。2007年2月3日,第二届族委会成立,带领各地宗亲,经过十多年的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一座宏伟壮观的农氏大宗祠。
    农氏大宗祠是农姓人的光荣和自豪,是展示农姓文化的象征,是安奉敬仰农姓祖先的地方,是后人怀念祖先、不忘祖德,拜谒祖先的场所,是农氏家族朝拜祖先的圣地。大宗祠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有限,供奉祖先牌位按规定,实行有偿供奉,即凡进祖入祠堂供奉的,需交一定的牌位供奉费用。希望各地宗亲把自已的祖先请进大宗祠,享誉万人敬仰,福荫子孙后代。
    农氏大宗祠历尽沧桑,终显宏姿,农氏大宗村的建成,凝聚了广大族人的心血和智慧,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行善积德宗来和神奇故事, 在收谱中应大写特书。

四是族谱的分类与编纂

族谱一般称呼与分类

玉牒:专门记录皇帝世系。

世本: 记载诸侯家世。

世家谱: 如孔子家族。

家谱: 记录普通家族。
族谱: 记录普通家族。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

宗谱: 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宗者何谓也? 宗者尊也,同祖为宗。

世谱: 记载一个大家族世系。

通谱: 同姓者或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编撰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

合谱: 记载两个同姓但不同宗的家族。

统谱: 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总谱: 将分散于各地的同族各支派统编于一谱或多个虽不是同一家族,却因是同一姓氏而联合修谱的家族。

支谱: 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世系。

房谱: 仅记载某一始祖或始迁祖分支之下的一个大家族支派房系世系。

    中国家谱在唐末代的战乱中化为灰烬,绝大部分姓氏的家族在明、清编撰,要想一代不少的真实珠串链接至到得姓始祖,都是不可能的。
    要想家谱打造成为具有史料价值和不朽生命力的文化典籍,就必须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使其内容真实可信。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摒弃主观臆断,虚构历史,曲解史料,以偏概全: 摒弃没有任何正史记载的故事式各种传说: 摒弃时代倒置,乱造辈份,违背人口发展规律的虚假“史料”。只有这样,才能编纂出具有史料价值和不朽生命力的族谱
    谱牒毕竟不是正史,也不是方志,只是一个家族资料库和家文化的整理提炼,以及族人心灵的依托,谱膜在,祖宗就在,孝道也就在! 在一个家族中谱牒、祠堂、祖坟维系家族团结的所在。
    人文始祖,又叫人文初祖,指开拓人文文化,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这个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始祖,在宗族文化中提到这一概念很少,但是在官方及历史书上会提到,因为牵扯到中华民族公祭以及介绍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
    目前公认的十大人文始祖分别是: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勤尤阪泉氏、少昊金天氏、颛项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
    得姓始祖,指某个姓氏得姓或最初姓氏起源的祖先,这个姓氏是指姓和氏,以他为始祖的世系称为远古世系。一个姓氏的始祖基本上都指最先得姓的先祖,追溯的历史也比较长,甚至到炎黄二帝。但是历史在秦汉之前姓氏不分,所以世系记我有很多无据可考。
    开代始租,个姓氏最开始进行世系历史记教的相先,以他为始粗的世系又称开代世系。
    支系始祖,又称宗系始祖。是指族谱中世系图表记载从现在到有世系可考的祖先。
    迁入始祖,又称始迁祖,是指族谱中记载最开始迁入的租先。
    宗系始祖,是指族谱中世系图表记载从现在到有世系可考的祖先。从宗系始祖的概念可以知道世系是必备条件,是世系中“断自可知”的祖先。由于有些宗系始祖之上是无考的,那么宗系始祖是本宗血亲世系当之无愧的第一世祖
      由于我们编纂的是“中华农姓通谱”,是一部同姓宗族间通过合作编摆出来的大家认同的谱牒。农氏家族分布在中华版图各方。查明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有多少地方有农氏族人? 全国有多少农氏人口? 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来源组成,是多源体的家族。尽最大可能核查农氏家族有多少个民族,多少个来源,并阐明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农氏在广西乃至全国各地,分布广,源流多,居住散,各地农氏分别有不同的开代祖、支系祖。因此在编谱时要切实做好调查工作,重史实,尊重各支系宗亲感受,杜绝强拉硬接,乱造祖宗,时代倒置的现象发生。
    正常家族代距约25年到30年一代人,这里不是说是低于25岁生孩子或者高于30岁生孩子都是假的,只是对家族来说在一段时 期内平均大概的代距。有没有可能在某时期内平均15-20年一代人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有些家族的家谱在某段时期内,平均不到10年就一代人,这不符合生理学常识!偶尔一个可以,连续多代就不靠谱。
    中华农姓通谱,设置总谱一卷,分谱若干卷。分谱可以地域划分,也可以宗系始祖划分。大县人口较多的设立分卷,人口较少的若干县合为分卷。

五是祭祀与墓图   

     蔡祀先租是国人天性。联宗祭祖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农氏家族在重健大宗树的同时建成了“神农段”,树立了“神农塑像”,族委会并通过决定,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炎帝诞辰为祭祖节。届时举族同祀,将联宗祭祖制度化,固定化。2019年农历四月六日举行第一届祭祖节,2020年因疫情暂停。以后凡是有条件的族人,每年农历四月六日集中农氏大宗祠举行祭祖活动,或者在自己家里祭祀祖先,把四月甘六日形成农氏家族独有的祭祖节日。
       墓图与祠堂均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同时又是不同家族之间亲疏关系的一种标志。在广大农村同一姓氏,多为集族而居,死后归葬同一墓地,以示亲疏有别。这次修谱,深入农村调查,应尽力寻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墓群或具有标志性的墓茔,制图著文。


六是族训与名人 
       族训是规范族人言行的准则。既吸纳传统的忠孝节义,尊师重道之类有益部份,更应与时俱进,编撰具有针对性、有时代感的农氏族训。
       名人,家族是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农氏家族都涌现出彪炳史册的先进人物,为家族增辉。应将他们载入族谱,成为族人的楷模。我们将制定名人录的收集标准,方便族人在收集名人中参考执行。


七是收族

       收族,家谱的编修在于尊宗收族。编纂族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明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有大量工作需要广大族人的共同参与。收族要坚持“一面旗帜,三个不分”,凡愿意收族入谱的宗亲,尽可能收进来。各地以市、县或支系、宗支为单位,详细分别查录宗系,进行收族。已修有族谱的,如桂东南各县和德保县农氏家族,要组织力量,补漏增编,重新进行收族。务必做到县县有组织机构,村村有资料员。


八是集资与芳名
      集资:编纂《中华农姓通谱》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很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需大量的资金支撑,而族谱编纂委员会是一个临时民间组织机构,本身没有任何经济基础,为了完成编纂《中华农姓通谱》这项系统工程,资金只有向广大农氏宗亲募捐、人力和物力靠广大宗无偿奉献。族委会5月28日已经发出集资倡议书,广大族人积极响应倡议,踊跃为编纂农氏通谱捐款出力,截至7月8日,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就有528位宗亲参与捐款,收到捐款25万多元。通谱尚未修成,宗亲仍需努力。编委会将在谱中设“募捐芳名”表,凡捐款超过200元以上的(含200元),载入“募捐芳名”表铭记,流芳百世。
    芳名: 全体编委会成员(各村屯的资料收集人员),第三届农氏家族事务委员会成员载入通谱珍藏,名垂后世。

 

中华农姓通谱编纂委员会

2021年7月18日